集团化办学借鉴企业集团组织形式,由单一学校向群体发展,形成学习、研究和发展的共同体。与教育产业化产生的教育集团不同,集团化办学是以实现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公办学校为主体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各地结合实际,办学策略各有不同各有重点。总体来说,集团化办学先行先试地区,实现了均衡发展的初衷,也成为落实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行者,在推行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过程中,将农村学校、甚至跨区域的贫困地区都纳入到集团中来,体现了社会责任感和担当,实现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目标。由于集团内学校类型多样,有些名校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机制,有效解决了公办学校办学机制僵化的问题。
集团化办学作为社会转型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有助于解决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优秀校长和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集团化办学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我们教育现存的所有问题。一项措施、策略因时因事存在,到了一个时间就会消亡、会退出,集团化办学也会面临相同的命运。在推广过程中要理性认识其局限性,注意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防止过度集团化,避免出现弱化公办校,优秀师生流向民办校的风险。
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历程
1999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出现了名校集团化试点,2002年,浙江省杭州市政府将以优质学校为龙头建立教育集团写入政府文件。2003年,深圳市南山区成立了全国第一个12年基础教育贯通的公办教育集团——蛇口育才教育集团。随后珠三角地区进入集团化办学的高潮。近20年的发展,新时期的集团化办学形成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重视统筹规划。集团化不再是学校自发的行为、意识朦胧的尝试,政府从全区学校的布局以及体制机制入手,为集团化办学谋划发展蓝图。第二,重视制度设计和政策落实,从教师配置、经费、评价等方面全面制定相关政策,部分地区设计了推进集团化办学的行动路径。第三,模式多元化趋势明显。由于各校组建集团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一个地区可能形成不同模式的集团。今天很难用一种分类标准来界定集团化办学的模式。集团模式的差异既体现在地区间,也体现在地区内。第四,将教师视为优质资源的核心要素,重视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培育和再生。
南山集团化办学发展历程图
有关政策阐述
10余年的国家政策,对集团化办学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对政府和公办校的要求上,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为目标,通过多样化模式让优质教育惠及更多的孩子。
“要充分发挥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办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采取与薄弱学校整合、重组、教育资源共享等方式,促进薄弱学校的改造。”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
“名校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托管、培训和结对子等形式,支持带动薄弱学校,使先进教育理念和优质教学方法影响更多学校、惠及更多孩子。”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9.12.01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建立学校联盟,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实施学区化管理,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48号)
“采取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教育信息化等措施,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避免学生向少数学校过度集中。”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7号)
“要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分流学生。”
——《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40号)
“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推广集团化办学、强校带弱校、委托管理、学区制管理、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学校等办学形式,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改进管理模式,试行学区化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采取委托管理、强校带弱校、学校联盟、九年一贯制等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2017.9
发展经验
1.共同目标引导不同模式。集团模式可以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如管理方式、成员校来源、学校属性、学校布局等,定义为不同模式。每一种模式诞生都是有一定的现实原因,各有特点、优点和适应性。多样化模式共存是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必然结果。从管理方式角度看,紧密型、协作型、托管型都起到良好的作用。有的地区更倾向于紧密型,认为紧密型由于只有一个法人总校,使得管理非常通畅。特色教师资源通过共享实现节约高效,资金能够集中做重点项目。有的地区则认为,体量庞大的集团管理需要相对松散,“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每所成员校的自主性,尊重其办学特色。从成员校性质看,集团化办学应以先进管理文化为纽带、创优为目标,强弱结合。那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不符合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的初衷。
2.集团组建要兼顾共性个性。学校之间没有共性,集团形同一盘散沙;成员学校缺少个性,集团就如同一个团伙。集团的组建既要从管理层面考虑技术、标准、程序这些要素,更要从人文层面关注情感、心理、机制、归宿、获得感、认同感等因素。集团成员校在行为文化、价值取向、理念思想、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应该包容共生、共建共享。
3.理性办学控制边际效应。集团化办学的边际效应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逐渐稀释,优秀的管理思想、管理措施和教育质量随着规模的扩大而衰减;规模过大导致总校以及管理者不堪重负等等。边际效应大小受诸多变量的影响,如,能量(品牌、校长、师资、制度),意愿(政府、学校、家长认可度)和社会接受能力等。在集团内部建设方面,一要保证稳步提升质量,适度扩张规模;二要准确定位学校发展目标;三要做好统筹安排,解决集团内的利益冲突和不均;四要建立集团孵化机制,动态发展推动优质资源的裂变,集团内已成熟的成员校,可以脱离母体,甚至组建新的集团。政府层面则要考虑给予一定政策倾斜,为集团学校设立专项经费、增加教师编制、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鼓励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也必须考虑特殊政策是否有造成新的不均衡的风险。
4.依法治校实施现代学校制度。总校、分校以及分校之间的关系和定位一般通过集团章程来明确。从学校治理的总体理念来说,总校要充分尊重成员校或校区,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和积极性,彰显其办学特色。集团的管理体制首推理事会制度。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育才教育集团2003年成立初始,就成立了一个类似于现在的理事会机构,由政府官员、社会贤达、社区、家长代表、专家,还有两个高中学生、教师组成,审议章程、审议规划等等。深圳市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理事会由社会的教育专家、社会贤达和人大政协各界人士构成。理事会介于政府和学校之间,可以扮演政府和教育局的某些管理角色,可以对学校事务进行决策、审议、评估、指导。集团还成立基金会解决经费使用困难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成员学校隶属于多个系统、跨市区、跨招生片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四个尊重:尊重原学校的优秀历史、尊重优秀文化、尊重原学校每一个创造、尊重教育教学;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教育教学质量标准、统一工资标准、统一工会福利待遇;实现了三个创新:重视校区管理创新、校区文化创新和校区特色建设创新。
5.厘清政府和学校职责。教育局的管理职责是顶层设计和要素的保障。做好校长和法人代表配备、班子组织;建立制度提供政策支撑;分配办学资源,尤其是硬件资源的配置;实施督导评估,对集团学校捆绑评价,等等。赋予教育集团更多自主发展和内部管理权,鼓励教育集团灵活,激发办学活力。建立教育集团辐射带动和孵化品牌学校的长效机制,持续扩大优质教育增量。
实践模式
北京市房山区:精准投放纵深供给
为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房山区因地制宜,进行了学区制、联盟式、共同体和集团化的探索。
一是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打造一镇一品学区制。重点是破解平原农村乡镇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难题。形成了城乡统筹建设实现学区内贯通发展的石楼学区模式;文化基因传承促进区域特色创建韩村河学区模式;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和体育特色共建的窦店学区模式等。
二是借力教科研部门的支持,打造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将9个山区和丘陵乡镇的22所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抱团发展。南部山区打造“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品牌”,北部山区打造“美丽乡村教育品牌”。提供政策保障、资源保障、硬件保障、资金保障、评价保障,为联盟发展保驾护航。
三是打造共同体聚集成三个优质教育高地。房山核心区外引各类优质资源,整合培育本土资源,做好辐射和引领。良乡依托高校优质资源;长阳立足首都人口疏解,名校嫁接;城关依托教科研部门,外引内生实现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