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改革,三级联创,纵向引领发展。借力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共建“全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契机,形成区域“1+23”双减工作体系。体系分成组织架构、系统政策、考评考核三大类,突出“四个目标”,为政策性与本土化减负相结合,制度化与法治化减负相结合,内涵性与科学化减负相结合,条件性与自觉性减负相结合,主导性和主体性减负相结合。强调“三区创建”在全区开展“五星学校、品牌集团、示范区”三级联创。以五项一级指标(政策制度执行、办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全员协同育人、社会满意程度),23项二级指标,每年品评创建“五星学校”20所;依托小学六大集团、初中五大联盟“1+X”紧密型集团办学模式,从优质资源共享、先进经验同推、品牌项目齐建、成员学校共促、目标考核捆绑等五个纬度,每年优选表彰3个以上品牌集团;围绕强化学校阵地作用、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五个层面,确保三年内创成淮安市“双减”示范区。为推动以上重点任务落实,建立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专班工作推进制度、专项教育督导制度,形成“区委区政府直接领导、专班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导、各部门联动、学校一线实践”的工作体系。
实施“4+4”教改项目,从名师名校长培养、高品质学校建设、课堂改革以及新高考力提升等四个方面,通过专家引领、跟岗研修、论坛沙龙、基层共建、课堂共推等形式提高教师素质。与省内南通、南京等地,南京师范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联袂开展师资培训。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三名”培养工程,构建“专家培训+实地指导+行动研究”提升教师能力。二是实施教育改革。建构“三个1/3、一个95%”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强调课程预设与随机生成一体化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实施课堂教学评价。倡导比起点、看进步评价方式,科学评价学生发展水平。开展“三课一品”录播课展评活动,丰富一批集团优质课、区域精品课以及优秀课后服务品牌,在集团、城乡、校际辐射共享。开展教干教师赛课、教育集团课堂开放日及名师工作室送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按照“压总量、控时间、调结构、提质量”原则,落实教学与作业“两规范两要求”,在作业规范上,要求作业总量要严控、题目类型要创新、内容设计要精准、完成时间要合规、作业批改要科学等八个要求;在教学规范上,要求多元分层、精准提质,将作业设计、批改与反馈作为教学管理重要环节。目前区内所有学校均建立了学生作业分层完成体系,将“分层分组、递进协作”学教模式下的学生作业合理划分层次,努力让每名学生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作业。城北开明中学“9C”作业模式、淮阴实小作业“三分六定”体系、淮师二附小“一二三四”作业制度等案例初显成效。二是构建多彩劳动课程。丰富菜单,多元并举,构建高效服务。课后服务常态化。坚持“一生多特”,实施体艺“2+1”计划,要求每位学生掌握2项健身体育锻炼技能、提升1项艺术技能。完善“项目超市”,打造“一校一品”服务项目品牌,形成“读起来”“动起来”“唱起来”“画起来”“演起来”五种鲜活校园样态。内外结合品牌化。。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建立“假期校内外辅导站”,为留守孩子提供完全免费辅导服务。三年来义务辅导学生达3.8万人次。积极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利用23个国家或省级少年宫、13个首批试点“复兴少年宫”,整合“妇女儿童之家”、农家书屋、科普场馆等阵地,依托大运河文化、母爱文化、红色文化等区域特色资源,实施“一宫一品”建设工程,不断丰富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场所。家校共育同质化。深推青少年“心灵护航”行动,构建“三查三追三干预”常态监测体系,建立心理健康“十到位”评价清单督促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规范化治理。发挥镇街网格化管理作用,将治理成效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引导地方政府加大一线督查力度。发挥区联席会议制度优势,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突出问题机构进行联合执法。发挥校外培训机构监管科职能,成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督导专班,专职督导员定时间、定区域,及时反馈检查结果,坚决遏制机构违规运营。二是创新工作思路。“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以来,淮阴区成绩斐然。全区中小学课堂教学质效显著提升,中小学生作业量明显减少,素质教育活动普遍开展,到处弥漫的歌声、读书声、运动声、欢笑声,成为校园生活的一种新常态。一年来全区青少年校园足球、人工智能、航天科普等7个项目受国家级表彰,受到省级表彰19个、市级表彰9个,49人次受到省、市级表彰,体艺类节目多次荣获市级特等奖,“三级联创”工作案例被教育部每日快报选登,并入选江苏省“双减”首批典型案例;10个案例被省、市“双减”工作专班推广,4个项目入选省教育厅2022年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